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哺乳動物生態研究室

哺乳動物生態研究室簡介

我們採用團隊合作(team work)的方式,運用長期研究策略,提升研究效率,並積極推展臺灣黑熊保育教育為研究室終極目標。我們的研究以熊為中心,涉及行為、族群、生理、遺傳、種間關係、人熊關係、保育教育等方面。所應用的研究技術包括利用地理資訊系統(GIS)及分布預測模式瞭解黑熊的棲息地利用和地理分布情況,自動照相機系統、森林社會的植群分析、遺傳多樣性及族群估算、消化生理和營養代謝、穩定同位素分析食性組成,以及聲譜分析等琳瑯滿目的技術,因此我們研究室會與其他專業學者進行廣泛合作或共同指導研究生,也成為熊窟的特色之一。

以「熊」為核心的研究並不容易,在各方面的研究資料蒐集均十分不易,如交通因為黑熊大部分分布在人煙稀少之地,以地形崎嶇且林相複雜,加上黑熊活動範圍大,增加蒐集資料的困難度,往往在研究生的專業及素養養成上,需耗費多時,也不是每個研究生所能接受。因此【熊窟】希望能夠培育一批對保育具有熱誠,熱愛山林土地,並且刻苦耐勞的研究生,並集結眾人之力,透過各種方法來保育臺灣代表性的珍稀物種 — 臺灣黑熊。




碩士班學生論文

  • 林   震 (2018) 臺灣南部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於臺灣黑熊與森林保育之環境態度、環境責任感、控制觀、環境知識和環境行為之評估
  • 林宛青 (2017) 衛星定位追蹤玉山國家公園台灣黑熊(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)之移動與活動模式
  • 李亭蓉 (2017) 野生台灣黑熊(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)之血液學及血漿生化學與外寄生蟲媒介性病原研究
  • 蔡蕙雯 (2015) 玉山國家公園大分地區臺灣黑熊(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)之個體鑑別與族群遺傳結構
  • 林靜芬 (2015) 臺灣圈養亞洲黑熊之經營管理與行為模式
  • 李彩玉 (2015) 排遺偵測犬在臺灣石虎保育之應用
  • 曾貴鴻 (2014) 臺灣白鼻心(Paguma larvata taivana)利用高速公路地下涵洞做為生態廊道之情形
  • 陳昇衛 (2014) 利用分子標記建立臺灣黑熊(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)個體鑑別流程與應用
  • 高嘉孜 (2013) 苗栗縣通霄鎮石虎(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nsis)之移除模式及衝突探討
  • 秦庭娓 (2013) 玉山國家公園台灣黑熊之腸道寄生蟲
  • 林容安 (2013) 臺灣黑熊族群存續力分析
  • 郭彥仁 (2012) 玉山國家公園大分地區野生動物對青剛櫟(Cyclobalanopsis glauca)種子和苗木存活之影響
  • 何冠助 (2012) 玉山國家公園大分地區臺灣黑熊遺傳多樣性之初探
  • 蔡幸蒨 (2011) 臺灣黑熊(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)族群相對豐富度及分布預測模式
  • 葉烱章 (2011) 利用穩定同位素分析台灣黑熊食性
  • 陳亞萱 (2009) 亞洲黑熊之表面消化率及校正係數
  • 張書德 (2009) 馬來西亞婆羅洲沙巴低地雨林馬來熊(Helarctos malayanus)之棲地利用
  • 林冠甫 (2009) 玉山國家公園大分地區櫟實結果對於大型哺乳動物豐富度之影響
  • 鍾雨岑 (2008) 台灣黑熊取食果實對於種子萌芽之影響
  • 吳尹仁 (2006) 台灣黑熊之棲息地利用及分布預測模式
瀏覽數  
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
請輸入此驗證碼